【概要說明】從「一個老師要怎麼教學生」的態度來學習
「有效時間論」+「榜首心態」的備考方式
該怎麼說呢?因為碩士班當國中生數學家教時,得到了不少成就感,
因為他喜歡用我的方法,而非課本上所學的方法(除非只有一種方法),譬如說:
國中不教斜率,而是兩點式、標準式等等的公式給學生背,
對我來說「公式」不是用來背的,當你自然而然的推出這個公式時,
才是你的,不然只是發明者的,甚至你可以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習慣的公式,
那才真是「何より」!所以我每次看卡通或一個劇演到一個很聰明的人,
正在教一個成績不好的人,他一說「這題嗎?就是用這個公式呀?」,
我很懷疑這個聰明的角色真的懂嗎?還是卡通和劇情美化他的腦袋而已。
所以我在教那位學生時,我不跟他說這是「補充」,因為說了補充,
台灣的學生9成不會想聽。所以我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教他,
我教他國中不教的「斜率」,他玩LOL,我告訴他你當Jungle的時候,
會不會去算最後打巴龍時重擊的時機,你的腦袋正在自然反應著「斜率」,
每1秒大概耗損2000多滴血,快死時重擊1000那一下剛好吃掉巴龍得到buff。
「巴龍血量<=2000t+1000」→高中才教的斜截式「y=ax+b」就出來了。
等他考完段考,數學進步超多時,他朋友問他時,他解的方式他朋友都聽不懂,
對於一個男生小屁孩來說,這是多麽驕傲的事。
講這麼多,就是「想要弄懂那科,就要甚至能夠變成那個老師的程度、或成為榜首的程度」,
你認為一個「老師」需要會什麼、怎麼教,那就往那個目標前進。
即使沒辦法,至少要成為能夠解釋、教人的程度、對方也要聽得懂,
這是我對自己的自我要求,那麼多補習班老師,
各種不同的教法和系統,正是他們努力的成果。
雖然高普考和技師都不是什麼前10名的名次po心得感覺不自量力...
高普考也沒有去任職(因為...我想說還有6、7科沒念肯定落榜的),
總之還是提供一下:
唸書時間不多+從0開始+「一次上榜」的念書方式供有需要的人參考,
畢竟當時考研究所只念兩三個月也有驗證了這個方法還算OK。
(不敢亂嘴砲...還是說「碰巧一次上榜」@@)
簡單說,念書時間少,就要想辦法比別人努力,找到更有效率的讀書方式。(根本廢話...@@)
普考成績沒話講,背科太多了,當時我只看了結構、材力、RC、土力就上戰場了@@
原本滿想挑戰高考二級的,想說反正落榜了也沒關係qq
不過當時來日本了就不想浪費機票亂跑,機票花兩次就很燒$$了(簽證和土技)...。
首先要說的是,這只是給「時間不足或不會控制時間」的考生參考,
而非真的覺得可以短期間就能簡單考上,也不要以為時間很多(就是我...@@)
人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,付出的越少就不要肖想一蹴可幾。
別人的結果比你好,那肯定是一種「價值守恆」,也就是鍊金術的「等價交換」。
建議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去應考。
譬如說你覺得一個不熟的同學,看似沒比你認真,卻考得比較好,有幾種可能:
1. 他在你看不到地方花更多的時間。
2. 他的方法相當有效率。
3. 他花很多錢買比你多的書,或他去補習了,總之就是用「錢」換「時間」(價值守恆)。
4. 雖然現在沒比你的認真,但是過去(如大學時期)的任何一刻,
零碎時間花在這個領域上的興趣、心思和時間比你多。
一顆高麗菜50元,一包切好的高麗菜15元。
你回去自己切一切,一顆幾乎有5包的量,可以換算得1包10元。
那差的這個5塊錢呢?就是你「不用切」、所省的這段時間,
這就是一種用錢買時間:「價值守恆」的行為。
以上等等都是「等價交換」的概念,花錢縮短時間、花時間省錢、花體力減少時間等等,
雖然看起來很想是在自我安慰,但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和有朝一日能幹掉他的「やる気」,
好好加油的話一定可以的,因為這就是不足的地方。
考試這件事,不是你整體備考時間有多長花了多少,而是你備考時,
花在考試科目唸書上的「有效時間比」,
「有效時間比=有效利用的時間/總時程」
有效利用的時間就像上面所說的第4.點,任何接觸這方面的努力都算是有效利用。
像我下面會敘述我的備考時程總共有11個月,
但是我中間過程胡搞瞎搞浪費了很多時間(我很不愛有壓力的唸書...@@),
所以我的備考時間密度大概只有5個多月。
就像是,我和別人說學習日文的時間有從大一到考上技師這年總共6年,
但是我中間哩哩辣辣,想玩想念土木想學程式想耍廢,
其實真正碰日文的時間大概也只有不到兩年,大概就是日本小朋友1,2歲的程度而已...。
很多人短時間就能上榜,就是因為他的時間密度高!
【名次概述】
高考三級:61.73 分 → 名次 72 / 453
普考:52.67 → 名次 254 / 345
技師:59.83 → 名次 95 / 291
【準備期間的狀況及說明】
背景:中央大學土木碩士
備考環境:替代役期間於服勤單位,上班時無工作時可進修,
下班時偶爾於寢室念書,偶爾於服勤單位打球,5月開始依照法規一周兩次4小時外出進修。
備考時段:碩士班太混,甚至畢業口試前一天才做簡報,因此服役才開始讀書。
備考階段:
我自以為時間很多...前半段都在亂搞,請勿像我一樣@@
時間看似很多,是因為你更該留一些時間給考古題!!
【階段一】「上午日文下午土木」2015/12/24~2015/02/1X:(約兩個半月)
早上看日文小說,下午唸書,晚上打球或看書。
(結果進度大落後...我還在看不會考的工程力學@@)
【階段二】「白天土木下午打球」2015/02/中旬~2015/04/29:(約兩個月)
上班時,快速完成份內事,CAD、3D圖畫完或其他事情做完後抽空讀書,
下班偶爾打球偶爾看書。(才發現剩下那麼多科...只看完材力和結構...)
【階段三】「發現快GG」2015/04/30~2015/07/15:(約兩個半月)
2015年4月底覺得來不及才開始補VOD,國防役的關係比較中規中矩,
一個禮拜只能去兩次,1次只能4小時(實際補帶時間2小時而已)。
不過到去日本之前,我真正有看完的帶子只有建國歐陽的RC、土力基工(3科而已),
背科都只看了1、2卷就覺得還是自己念好了,不然好像有點慢...會GG。
鋼構是九月底才去看的,剩下幾乎都是遇到不會的才問問程老師上課有沒有提到,
直接去看那個部分,好像也只看了4、5卷。
【階段四】「死纏爛打」2015/07/16~2015/09/29:(約兩個半月)
考完高考覺得得趕緊念基礎工程、測量、鋼構和剩下的背科科目,
這期間認識了救星-程中鼎老師。
【階段五】「決定人生轉捩點」2015/09/30~2015/11/18:(約兩個半月)
得知高普考皆上榜,和家人討論決定放棄公職,到日本去完成夢想,
偶爾在早稻田大學(非學生...只是借用圖書館ww)唸技師的東西。
【階段六】「拼死一搏」2015/11/19:回台灣準備考試。
看似念了7個月(高考)/11個月(技師),以全職考生的標準來看,簡直只看了不到半年...
還自以為花得時間比別人少,可以考得比別人好ww
(↑我很愛幹這種事。以前不是數資班,段考考贏數資班就是爽w)
嘛...這次「價值守恆」成立了...。
但是這種自以為的唸書方式有個好處,最下面會談到。
(簡單講,就是輸別人仍能達到你的目的,贏不贏別人只是順帶的ww)
當時103年考上的朋友說,真的不建議我這樣...太拼了,
加上我放棄公職去賭技師還去為了夢想去日本,根本是自己又把技師的難度提升了好幾倍。
我知道我這樣看起來很愚蠢,但是我太貪心了,
1. 想玩要玩到(放假就回去打LOL、玩Super Mario Maker ← 程中鼎老師知道ww)、
2. 女朋友也要顧到(PJ Chu在日本我在台灣)、
3. 日文也不想忘掉(學了的東西不想忘掉)、
4. 書也要念到(高普考、技師也不想落榜)、
5. 運動也要運動到(下班、放假也還是想打籃球)、
6. 夢想也想達到(決定了退伍要去就是要去,甚至放棄公職)
畢竟一般人不會這麼做,可是我很貪心,
我想要完成夢想和技師,我不想把我這一年通通給這兩件事情上(不建議這樣@@)
所以我更要加把勁,比別人更努力,
因為一切都是自己決定的事,要對自己負責。
各位考生也一樣都是成年人,自己所下的決定,自己要負責。
也感謝家人的支持,PJ Chu在日不時的叮嚀和陪伴。
因此,各位不要像我一樣心猿意馬的話,這麼貪心的話,
依照我下面所說的方法,並且只做4.和5.,
且持續下去,各位肯定就榜首了!甚至滿分超過550!
幸好以上6點我都有做到,真的要感謝的人太多,也要感謝我自己沒有放棄。
【應考科目情形】(高考三級 / 普考 / 土木技師)
(1) 國文:60(48+12) / 51(43+8)→(申論題+測驗題)
這科就是去考場時會拿到不少其他補習班的傳單,上面會有一些國文試題,姑且考前看一看。
而考前一天有看一下公文的用詞,平常上班時也多少會看到長官們叫我收發文的格式,
所以會知道大概位置的內容,但並非詳細。剩下我就沒有多碰了,CP值太低。
甚至高考時...早上喝一罐49元優酪乳,寫了1個小時肚子就開始痛,寫完就直接出去了......
(切記考前不要亂吃一些通腸的東西@@)
(2) 法學知識與英文:52 / 52
這科也是看一看考場外面拿到的補習班傳單題庫而已,英文則是靠自己的破英文去應考...@@
會去準備這一科的,只能說你超猛...
想說力學是強項,高考第二題只拿11分挺意外的,
因為跟補習班老師解法一樣,可能是數字上有算錯。
第四題則是第一次考裂縫畫的位置,
普考則是第一科,經驗太少了,以為很簡單就慢慢寫,搞到後來寫不完。
還好先考普考,這樣高考才知道怎麼調整答題時間!
(4) 結構學:89、鋼筋混凝土設計:55 /
結構學概要與鋼筋混凝土概要:93、結構分析:100/結構設計:52
高考RC前兩題只拿18分也挺意外的,畢竟是強項...挺失落的@@
感覺還是計算錯誤太多,太不穩定...
結構方面可能也是計算錯誤,不然感覺也是能拿更高分的。
土技結構分析是大家公認比較簡單的一年,運氣好還好有他可以拉分數。
結構設計就真的沒話講,考場一時當機完全忘了工作應力法怎麼算...
而鋼構考古題都算了,偏偏就是沒算過和結構學結合的鋼構,
在考場以為這題應該沒那麼難吧?
到最後半小時才覺得...好像也只能這樣算@@
好想拿90分呀~
(5) 土壤力學:52 / x、大地工程學:66
這科真的就是一半一半了,因為基工當時還沒碰過...只看了土力,但原本感覺應該能拿60分,
OCR整個背反了,過壓密當作壓密中在算。一些小東西真的要好好注意!
土技時,地質考了一翻兩瞪眼的題目,不會也只能亂掰哪三種方法...大地施工法也是盡量寫嘍!
(6) 測量學:67 / 37、工程測量:52
比較多都是導線和誤差傳播、水準和經緯儀,有些靠幾何能力就可以解決,幸好普考先考...
不過高考賭他不會出一樣...結果還是寫不出樁位...@@
土技很感謝閱卷老師,我記得我一半不會寫,還真的給我一半分數~
(7) 營建管理與工程材料:41 / 土木施工學:30、營建管理:40/施工學:49
考前這幾本書都是新的,完全沒碰過...只有在考場把考古題翻一翻而已。
考的時候就是按照字面上掰!
土技則是看了前幾年考古題,也只有綠材料比較會掰一點...
畢竟7月高普考出現過了,盡量寫嘍!
【學習重點】
我的念書方式是師承高中物理老師徐晴嵐-「理解式」,
「理解」才能深入腦裡,
不過我好奇心太重,快走火入魔時,歐陽老師有稍微把我拉回來一點,
因為我走得有點偏了,總想一些國考不會考的東西。主要是方向不同,以前指考本來就要很有想像力,
什麼都有可能考。而國考方向則稍微不同,因此國考就是要多看考古題,
而我的重要程度可能和其他人不同,因為我時間不多,只能這麼做:
一般:「" 看 + 寫 "考古題 ≧ 原理 > 公式和結論」(時間相當充足者、全職考生)
我:「"看"考古題 > 原理 = "寫"考古題 > 公式和結論」(時間不足者、非全職考生)
時間不多,考古題還是要"看",因為你才知道要念什麼,
胡亂念一些很少考的甚至不考的只是在浪費時間。
山不轉路轉,該放棄的還是要放棄,該念的還是得念,而且要念的有效率,什麼意思呢?
就是不要去浪費腦容量去"硬記"公式和解題流程,背到後來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算什麼,其實事倍功半。
(1) 理解原理→記住公式→解題流程
(2) 記住公式→解題流程→理解原理
試想自己是哪一個?
我是(1),一般人也覺得是(1),(1)雖然在第一階段很慢,但是不容易忘,
我覺得不容易忘比看得多還重要,因為考科這麼多,看得多不一定記得多。
(不然為什麼書本的「排版」都要先講原理、推出公式後才給例題呢?)
就像我雖然基工和一堆背科都沒看,考前也只複習幾個重要章節,
但至少我看過的我忘的不多,會忘的也只有一些少考的原理而已。
考試時材力考薄壁壓力容器公式,我大概知道是長什麼樣子,
不過我還是能當場推敲公式,驗證我的所記住的公式的模樣。
(不是用數學是推,而是腦袋想想推演過程,進而拼湊分母是1還是2的情形。忘了也能推得出來。)
(2)很容易忘了就是忘了,難以拼湊。
但是我只在乎考上啊?我幹嘛管怎麼來的?又不是要寫論文?
我只是想要考到公職拿到證照就好了,我不用管學術問題,
我在乎的是實務問題,我不是發發表、po些論刊就拿錢的教授。
我個人覺得這是在逃避。這只是在所有曲折的路中,
挑一個相對簡單的路、一步登天的作法,但終究還是困難的路,
這只是在找一些有限的工具去解決問題,自己本身沒有改變。
而不是在一個困難路中,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、突破任何困難的能力,
進而把曲折的路,當作直線的路在走,這才是在提升自己。
(這就要看,你想當的是帶頭的?還是只是想通過這裡的人而已。
(歷史留名的,是第一位發現新大陸的人?還是在那之後以各種簡易的方式到達那個大陸的人?)
不要認為這些行為是搞學術,網路上有網友說他的學習方式是(2),
說"學生本來就要先知道怎麼解題再去管原理啊!"
那麼這樣的話,和我學習方式完全相反,
因為就我個人而言,其他人我不曉得...這種方式就是有"背流程"卻不知道所以然的學習方式,
背了卻不知道在幹嘛的話...哪天忘了流程就真的忘了,推也推不了。
方法(1)只要先理解原理,如果公式夠簡單,後面兩個很好推敲,所以幾乎只要記住1個東西就好;
方法(2)我則是推敲那位網友的學習方式,
感覺就是要分別"背"三個東西,公式、解題順序、原理大概知道就好,要"背"3個東西,
甚至題目一變就會想很久,想辦法硬套公式。
因此我打了幾乎快2000字,被說是在打文言文,不過看其他網友的留言,大家好像也比較傾向法(1)。
不敢說(2)不好,學習方法各有所長,畢竟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同,
爬山本來就有不同路徑,不一定只有我選的這條路可以走,
說不定對他而言這才是有效率的,方法好壞本來就是見仁見智,
我也只是推薦我的方法而已,只是我個人不太推薦(2),
畢竟我的腦容量只有那些KB,我想把剩下低到不行的記憶力用在別的地方@@
記憶力真的很猛的話,(2)未必不行。
看過三個傻瓜嗎?
主角 馮蘇・王杜(假扮藍丘)→ (1)
無聲火 查托 → (2)
查托也是有很好的成就,想要什麼取決你自己。
另一個重點是,有問題一定要多問!不要妥協,也不要盡信書,
書有矛盾就要質疑,不然就只是在「背」,沒有去思考。
對書本質疑是好事,這樣才能找出自己的問題。
但是各種書籍有不同的系統,這點也注意。
當然在問問題時,如果是問自己學習系統的老師,
一定要有禮貌、知道對方的地雷是什麼,
畢竟老師也是人,也是會有情緒的,被封殺是很虧的。
而當自己念書累時,務必要運動一下,這是效率問題,
畢竟一直看,腦袋無法負荷可能會當機,就去運動一下吧!
【註】4月某兩天我看到書就會有嘔吐感,不是騙人是真的...
那幾天我還跟長官說一聲...想提早下班,頭超暈...那個禮拜都拿去打球了,不然身體已經告訴你不行了。
【各科重點 (推薦書籍)】
主要是以歐陽的書籍為主,因為我是學他的系統。
如果無法接受他書中的犀利言詞,就只吸收自己要的就好了,
畢竟教學上他是不可否認的,大家也只是各取所需。
學習上,最好是能轉化成自己的系統!
時間充足,能念到三輪的話,建議最好的方式如以下:
「各科都念過一輪,而第二輪把重點放在考古題常出現的章節,
有時間再看剩下的,考前第三輪則是把重點放在每年考古題必出現的。」
第二、三輪要跳什麼直接看考古題最準!
我自己則是...只來得及念一輪,剩下就把重點放在考古題上,不限於高考,只要是國考的考古題。
因為檢事官等等其他國家考試的題目也和土木技師、高考幾乎長一樣過,翻翻看就知道。
遺憾的是...歐陽他沒有出「國考結構學精解」「國考材料力學精解」「解說結構動力學」呀!
學他的系統卻沒有他的解答~~~看別人的解答總是不習慣,
而第三個是我私心想要@@
(1) 國文、法律、英文:考場外面的傳單
這幾科我是靠在上班的地方碰過公文,和考前翻翻公文和補習班傳單而已,
沒辦法給什麼意見...簡單講就是自身經驗去應考,個人是覺得不要浪費錢買書...我就白買了@@
(2) 工程力學:《解說工程力學》《材料力學論衡》
(輔助:《土木所材料力學精解》《實力補習班97~101年材力、結構》《材料力學》-毛昭剛)
這科只能說看完歐陽的書就能搞定了,他的書也很容易讓你有思考的空間,
雖然他說很多不會考,所以不用去想太多,
但材力很多公式,我看完之後可能的話,都自己發展出一些新的樣態,像是:
a. 斷面慣性矩座標的極點(O.P.):歐陽書中說對國考沒幫助,
但是我覺得這張圖可以直接免去那一整張的所有Mohr's Circle公式,
所以這個章節我自己是以「這張圖+轉軸公式+一些常用慣性矩」就搞定,不然我腦容量只有64KB。
b. 不對稱彎矩公式:歐陽有說公式特長很麻煩,所以他有提供一些記憶法。
我是自己發展成一條張量式「σ=MIU」,雖然和他的矩陣式差不多,
但是對我而言,我把他換一種型態,比較適合我去記。
工程力學的話也是看他的書就好了,他的書分為靜力、動力、流力篇,
看靜力就好了。我當初把整本都看了,結果後來頒布只考靜力,超無言@@
這科重點歐陽書中也有提到,我就直接套用了,材力的重點:
1. 上榜者在乎結果,榜首在乎前提。
2. 曲率 κ (= M/EI = -ε/y)。
沒時間可考慮跳過的部分:「無」
→材力是「結構、RC、土力→基工」的基礎,怎麼可以放棄呢!況且工力幾乎都考他!
(3) 結構學:《解說結構學》《解說結構矩陣》(輔助:《結構力學》《結構矩陣》-毛昭剛)
這科不用說了,每個老師都耳提面命過。雖然我4月份之後補建國,
但在那之前已經唸完歐陽的結構了,所以再去聽毛昭剛會衝突(系統不同),
加上毛昭剛太神了,不同次元,很多解法幾乎是像高中解數學物理一樣,太"特解"了,
他把結構都當國小99乘法表在算的,雖然我之前考研究所是看毛昭剛的,但是太神也容易忘@@
的確結構不難,它的難度就跟你在高中算數學,是不是都知道你自己在算什麼,為什麼這樣算,
如果知道你自己在算些什麼,為什麼這樣算(不要說你是用背的,流程就是這樣),
那就沒問題了這科。所以我還是建議乖乖看歐陽的書,當然歐陽也曾師承毛昭剛,
雷同的地方也很多,但歐陽會寫比較"白話"。
結構這科重點在於,一定要理解他在幹嘛,原理不詳細至少要知道一點點,
但知道這個方法在幹嘛、然後由這個方法解題該怎麼做最重要!
至少要知道(盡量還是不要用背的):
1. 共軛梁法求梁位移 → 共軛梁的彎矩。
2. 卡二求節點位移 → 設力量R再代0。
3. 直接勁度法求位移 → 強迫給自由度1單位位移或轉角,
看他會跑出來多少力量,之後只差那個倍數而已,因此才會發展出勁度矩陣。
● 卡二:∂U/∂R=Δ,這個公式才是重點,其他公式不知所以然記住也沒用。
知道梁的u=M^2/2EI,按照卡二的公式∂U/∂R=Δ,
積分∫udx之後再偏微分就可以得到書上那樣的公式了。
● 單位力法:「虛外力 x 實際外變位 = Σ(虛內力 x 實際內變形)」,這個原理重點。
背「1 x δ = (一堆積分式)」,真的知道他在幹嘛嗎?
很多人不知道卡二、最小功法、單位力法的差異,我在ptt也回答過,可以參考:
這科的重點:「知道他在幹嘛 ≧ 原理 > 公式結論」
沒時間可考慮跳過的部分:「穩定性判別、有限元素矩陣、門架法等近似法」
→說是跳過,但至少第一輪一定要run過,因為還是會有意外(102年高考考了門架法)。
(4) 鋼筋混凝土RC:《解說鋼筋混凝土》《鋼筋混凝土學了沒》
《RC規範401-100》《RC解說406-100》(輔助:實力97~101年RC題庫、紫煌RC考前30天)
這科我是完全按照歐陽老師的書籍閱讀,書上就寫得很清楚了,
雖然整本有些兩三個小勘誤,自己發現可以改一下或寄信跟老師討論。
中間當然也會碰到不少問題,也有請教他,但不小心被封殺這點是有點虧...。
基本上RC按照歐陽(建國)、許弘(實力)、紫煌(九華)等名師的計算方式,就沒有問題了!
雖然出來的成績不是很高分...
RC重點:「材力關於斷面的力學能力(撓曲正向應力、轉換斷面、慣性矩等)、規範」
沒時間可考慮跳過的部分:「雙向版、扭力」
→第一輪一樣要都看,最好是有寫本小筆記本,寫下公式和重點即可,
因為有時意外太多了,像是103土木技師考了扭力分析。
(5) 大地工程學(土壤力學、基礎工程):《解說土壤力學》《解說基礎工程》
(輔助:《目擊者大地工程精解》、施國欽兩本講義、兩本題庫)
基工我是考完是要準備技師才念到的,土壤力學比較沒問題,按照書上教的學就可以了,
但是基礎工程就要花比較大的工夫了,因為基工是一個很模糊的學科,
很多都是經驗公式,和一些就連學者都不一定有共識的結論,各種互相矛盾的說法,
所以基本上腦袋要會轉,選擇最多學者常用的或是台灣法規規定的用就對了。
歐陽老師書上也會寫得很清楚,但是基工的部分,
我是覺得他第一章側向土壓力可以寫得再清楚一點,
不然有點寫得太複雜或太跳Tone,解題上會不知道為什麼一下用這個一下用那個。
(他有改版了,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只加了104年考題?@@)
這對於想知道原理的人是一大打擊,這部分我就花比較久的時間了(7月~8月中旬),
因為懸臂板樁這種臨時性擋土牆的土壓力有兩種模式:
「較複雜的傳統應力分布」「自由土支法的簡化分布」
這部分歐陽書上沒有詳細區別,只是有提出來而已,
甚至在一開始一般擋土牆的土壓力計算題,
就突然跑出一題黏土傳統應力分布的懸臂板樁,會讓人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,
他也只說大概是這樣,沒有詳細講,而我的推斷是:
「實際複雜土壓力」
→「假設全達主動被動土壓力之位移產生的複雜土壓圖(傳統應力分布)」
→「自由土支法簡化的土壓力分布」,
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(因為歐陽和施國欽都沒有回答我...@@任何書上也沒有寫得很清楚,
Das的書則是用很複雜的方式去解傳統應力分布,又不是open book呀!),
總之這部分可能比較辛苦,就要多花時間好好思考。
或其實只要看看考古題,因為考傳統應力分布的就只有一樣的考題而已,
這部分不想知道為什麼可以乾脆背起來(但我不是那種人...@@)。
若是讀施國欽的書,就更要搭配考古題,因為他的書太厚了,太全面,
有些太複雜的幾乎沒考過,對照考古題才知道那些不用看,不然太花時間了,
倒是歐陽有指出施國欽老師某幾題解法上的錯誤
(歐陽老師書上說這題不能用xxxxxx的解法,因為######,我有翻過,那是施國欽的解法),
歐陽老師也是師承老施,所以我覺得其實只要好好寫清楚,
基本上還是拿的到分數,畢竟大地本身就是一個很模糊的學科。
土力重點:滲透性、壓縮性、剪力牆度
基工重點:側向土壓力中屬於長期?短期?(關係到用c、φ還是c'、φ',不用管題目給哪個,
只要管長短期就好,給c算長期還是當c'算)、各式基樁的極限承載力、地下施工法
沒時間可考慮跳過的部分:「土壤液化、邊坡穩定」
→但其實土壤液化和邊坡穩定不難,花的時間也不多,有時間可以看一下,考前沒時間再跳過,要跳什麼、該怎麼跳,直接看考古題最準。
(6) 測量學:《測量學》《測量學題解》-九華林宏麟
這科考前我也是沒看到,是準備技師才看到這科的,雖然也沒有很熟,比起力學我比較不擅長,
但基本上就只要乖乖按照書上寫的學習就可以了。不過若是看林宏麟的題解,
務必要參考考古題,因為他這本雖然寫題解,但是不跟你講這是哪一年哪一考試的,
甚至很多可能是測量技師才會考的,有需要的人才要看,
所以只考高考或土技的一定要對照考古題。
滿多東西要背的,因為這科儀器的部分,稍微吃實務經驗,
只能大概由他的原理推敲會有哪些誤差,這部分就要花一點時間,
書中很多公式,其實只要推幾個能夠互相相等的恆等式就夠了,
10個公式縮成3個互相相等就可以了,像是經緯儀的天頂式和全圓周式的角度分析,
基本上各只有2個公式而已。
面積轉換也只要知道1坪、1甲等於多少平方公尺就好了,
其他靠相除的就可以得到6x6的表格(公畝、公頃什麼的)。
短時間的話,當然用到水準儀、經緯儀、全站儀的章節必看,
其他則誤差傳播、導線、GPS必看大概就這樣。
測量重點:幾何能力、空間概念
沒時間可考慮跳過的部分:「三角測量、平板儀測量(幾乎不考)、地形測量」
→直接間接距離、水準、角度、導線、GPS必看(我來不及看GPS...),
其他可以看看考古題就知道CP值比較高了!
(7) 營管、施工、工材:《專案及營建管理學》-管博士、
《營建管理學》《土木施工學》-林金面、建國工材講義
說真的背科真的是我的弱項,畢竟沒有實務經驗,
只記得歐陽老師上課教大地時一些零碎的記憶,我腦容量只有64KB,
用念的真的記不住那些東西@@
應該主要也是沒興趣,唯一有興趣的就是「施工法」,畢竟以後一定用得到,
但時間真的不足,即使到技師考之前,我也是只會"幾頁"小重點而已。
營管方面老實說我沒有推薦的書,純粹是因為我只看了管博士那本,
資訊比較新一點,但薄薄一本寫得比較少一點。
這科林金面的也能看,但是網路上說太舊,的確算是舊,反而像是實務上的基礎知識,
技師考的都很新,也很實務,不像基礎知識,看了也未必會寫,
所以我還是看了管博士的,加減對症下藥。
至於進度分析的部分有用算的,終於讓我可以緩一口氣,用算的知道原理還能稍微推敲怎麼算,
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書上都教FS(Finish→Start),
技師考古題一堆SS、FF、SF,其他還可以依照原理得到,但自由浮時完全不會算呀~~~找不到人問。
這科可能補習班的資源會比較好一點。
歐陽也說過,計算科目一翻兩等眼,背科至少還是能由字面上的掰,
還是可以拿一些分數,的確如此,土技就不小心被我矇的了@@
可以看出CP值還是在於計算科。
建國的施工學講義要上課才知道在講什麼,雖然有考古題,
但考古題我就只背幾個最常考的工法(逆打、反循環裝等等),
剩下我還是以理解為主,我是翻一翻覺得林金面的圖比較多,
因為這樣我才知道這個施工法在幹嘛。
沒時間,背的部分就直接拿《建國土木工程類2012》、
《建國土木工程類2015》、《實力97~101年營管施工工材》來背吧!
必看重點:「地下結構工法、鋼筋混凝土工法、水泥材料、混凝土材料」
→營管無從建議...這東西就是乖乖看林金面,怕太舊就管博士或補習班,
甚至考試也不會考出來的東西一堆,太實務的東西。
施工幾乎重點都在基礎施工和混凝土施工,當然還是會考很多實務書上沒有的。
工材則是除了金屬材料、聚合物材料外,和RC有關的都很常見,
最近也很愛考綠建材,技師、高考都有考。
【上榜建議】
(1) 判斷優先順序
計算科優先:一翻兩等眼的東西先搞應最重要!背科有補習就按照老師說的寫,
沒補習就按照書上說的寫,沒書就按照自身經驗寫。
(2) 重點消化
我本身是很討厭用筆記本的人,因為我覺得重點全部抄在課本上不就好了嗎?
考場上直接帶書去又沒差,又不怕重。
其實不是怕重的問題,是下課才那一點時間,不可能什麼都看,所以做個薄薄的筆記是最好的,
而拿出筆記本是我考技師前不到一個月才這麼做的,因為沒時間,我只能先看懂最重要!
計算科念完主要講義(e.g. 材力就念《材料力學論衡》)時,拿一本薄薄的筆記本,
把重新寫一次自己的重點,這本筆記本才是你的精華,書則是那位作者的精華。
也建議不要再編看主要講義時寫筆記,因為當時不懂,只會覺得重要"抄下來",
我覺得"抄"一樣還是不是自己的東西。因此RC整本講義幾百頁,我筆記才30頁,
因為重點和原理我都濃縮了,這才是我的東西。可以的話我還想把104~102技師、
高考題目自己寫自己的寫法,寫在後面咧...因為我覺得我自己的解法可能為更好ww
可惜時間不多也有點懶...@@
藍色:結構分析(材力、結構)→ 只寫到斷面撓曲應力分析,時間不夠。
綠色:結構設計(RC、剛結構設計)→ 沒有寫自解的考古題,時間不夠,只有第二輪筆記。
橙色:大地工程(土力、基工)→ 沒有寫自解的考古題,時間不夠,只有第二輪筆記。
桃色:測量學 → 雖然只有第一章,當時只run一遍,沒時間第二輪筆記。
紫色:結構動力、耐震 → 計畫中
(3) 狂問問題
有問題、對書本有質疑,一定要開口問、寄e-mail問,把問題解決。問問題時也要好好想想,
不是只是丟個問題給老師或網友,別人沒有義務幫你解決你自己都沒有想過的問題,
甚至只會被別人認為是伸手牌而已。問問題時也要注意禮貌,即便是自己不認同的解法或答案,
看看就好,也要記得感謝對方的回應,畢竟對方也不欠你,這是他好心幫你的。
問問題也是一項學問,未來上班問前輩問題時也要好好注意對方的底線和地雷。
(4) 做運動
替代役期間,因為禮拜三四會打球的和服勤單位的員工比較多,
所以5月以後都是選擇禮拜一二補習,三四則是5點下班打到晚上8點。
畢竟念書念太多,腦袋無法負荷一定會當機,運動就像風扇,
可以讓你的腦袋更加靈活一點,這樣反而會更有效率。
因為有一陣子,我只要看到書,就會開始頭暈很想吐,我才警覺到我該運動了,
我犧牲了一個禮拜,把我的身體調回來,不然用身體去換公職或技師,真的不划算。
(5) 考古題
考古題才是念書的方向,唸完考古題,才知道哪些原理一定要知道,哪些懂一點就可以了。
一般考生很難體會「考古題才是重點,課本講義擺第二」,為什麼不以課本講義為主呢?
這真的是要看過一輪或是上過一輪課才能體悟。
因為以前考高中大學,什麼都看,一點也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,
以前南一版還有一本叫「點線面」,都專考那種不知道也無所謂的細節,
搞得我連國考都想這麼念,真的這麼念就GG了。
如果是上課,第一輪可以乖乖上,好好聽懂老師們的教導,上課不時也會說哪些是重點哪些不是,
自修也是一樣,第一輪乖乖什麼都看(時間夠的話),若時間不夠,多注意考古題這地方有沒有出過?
把重點放在常考的章節上,其他不知道就留給明年考另一個技師!
不然以為時間很多,到後來才發現根本來不及...
簡單講,若是買的書或上課的書很多考古題,那就賺到了,依照考古題的數量、出在哪些年份,
看一看你就會察覺到,這章近10年考古題甚多,是大重點,其他都只寫一點點。
這就表示,第二輪寫一點點的只要看一看,記得他的原理和一些小公式就好,不放心就寫他個一題。
重點章節就要多看,甚至搞出一個自己的流程或理解方式。
(6) 順序細項
我自己念書方式我是覺得觀念是一連串的,所以我在看RC突然念大地,過幾天又念RC,我肯定都忘得差不多了。
但如果能共同進行是最好的,畢竟老師們都說他們的念書方式是各科並進。
● 我自己:工力(我太早念,我還念了動力和流力...)→結構→材力→RC→大地→測量→背科
● 建議:材力→結構→RC→大地→(工力,甚至不用看)→測量→背科
個人是覺得工力才一點點,丟哪看都可以,不會花太多時間,但是考古題顯示,
工程力學中材力考最多,因此歐陽才會說工力CP值低,叫我先看重要科目,才把我拉回來。
(他的RC書中第五章可以看到我被他寫在書裡面當負面教材,有興趣的人可以翻翻@@ 說是對號入座也可以,就當成是負面教材吧。)
(7) 需要破釜沉舟的馬拉松
我的破釜沉舟法就是去補習,花了錢就想要把他拚回來的感覺,加上我又是4月底才補,
更虧,虧到我的決心更強。另外,考國考是馬拉松,一定要撐住!
當初五月就覺得,哎...好累,唸那麼多還不一定上,不想把青春都放在這上面呀!
一瞬間馬上反應,我都念這幾個月了,真的放棄就真的直接浪費那幾個月了。
(8) 答題技巧、替閱卷者著想
拿到考卷先看哪題解最快,考卷有8頁,若覺得後面比較簡單,
如果是四題最後一題就平均分配2頁,從第6頁開始寫吧!畢竟按照題序寫對閱卷者來說比較好改。
字體要工整,夠熟的話務必畫圖畫表格!
你夠清楚,閱卷者越能看出你的自信和清楚描述的程度,分數更高。
碩班時看到一些大學生寫字跟嬰兒提筆一樣,不知道在寫什麼,
我實在不知道怎麼給分數,字寫得好不好看也很重要!
(9) 諮詢上榜同學的經驗
有一位103年上榜的大學同學,有提供我他考試和補習念書的經驗,
考研究所時也是他拉我一把,
(雖然只是考前三個月拉我陪葬...@@但還是很感謝麻吉103年上榜的吳技師www)
果然全職考生時間多呀~要考國考務必在念書時就準備呀!
可以的話,去ptt或土木人找一起拚的夥伴,加個Line可以讓自己不會孤立無援!
(10) 考前要練練國考型計算機
因為它的按法和991或我的猛將JP 900不一樣,
考前一定要好好練習考選部規定的"破爛計算機"。
【補習班師資】
我本身是建國的,其他部分是歸納其他同學的說法。
因此授課科目可以自行搜尋(因為可能會換)、購書都可以找這些老師(的書)。
建國:歐陽、程中鼎 (高老師、洪達老師我沒上過@@ 程中鼎老師是我考技師時才認識的,
是一位非常專業又熱心的新老師,不用怕毛昭剛不見了,建國就少一個台柱。)
重點是可以2倍速看VOD大大省我時間!
實力:許弘 (103年上榜的朋友說他的鋼構和RC很讚。)、
施國欽(施老不用說,有口碑,不過我上歐陽的了,歐陽已足夠。)
九華:林宏麟 (紫煌老師沒有授課@@)
其他老師只能說不太適合我而已,並沒有不好,找適合的老師最重要。
附錄【應考答題技巧】(以104年高考三級四科計算科為例)
假設都看過書了,在考試時應該怎麼答題?
基本上都不難,只是會有考場壓力,一定要夠冷靜!(我不夠冷靜>"<)
(1) 工程力學
題目發下來時,要馬上想這樣,在腦中run過一次以下內容:
一、靜定結構好搞定,分析ABC段和CD段,CD段單位力可能要積分,
(已背公式可直接套,但直接積分也不難,我是當場積的)
利用ΣMA=0和ΣMD=0,應該可以解出Cx和Cy兩個力,最後在分別兩段內力平衡應該可以解出。
二、寫出薄壁圓管公式後,畫出內壁自由體的應力型態後第(一)小題可以得分,
利用廣義虎克定律求出三個方向的應變,看應變大不大,決定要用精算式還是簡算式求體積應變。
三、題目猶如有自重的懸臂梁被P力抬起來,但兩個力作用使B點彎矩為0(因為曲率為0)的行為而已,
由變位公式應該可以求出。
四、求最大應力,想辦法先求出和他相關的內力,知道整條AB剪力都一樣、
A點彎矩最大後,分析斷面應力應該就可以得到答案。
要有以上的概念,藉由以上推斷之後,可以依照自己的熟練度挑快的先寫,
如果都差不多就和我一樣直接照題號寫吧。
(2) 結構學
題目發下來馬上就要在腦袋run一遍:
一、基本的靜定剛架,分析鉸接左右側力(矩)平衡後(而且左側是二力桿),
應該可以搞定他的V-D、M-D圖。
二、靜定影響線,更好搞定,由Muller-Breslau定理,
把他所要的力素給予對應1單位位移,符合物理現象的變形就是答案。
三、3根桿件條件全部相同,拉力強度還比壓力強度高,
因此可以直接假設AC、AD挫屈時,AB不降伏。然後再用維氏圖解變形量就可以了。
四、此兩個自由度,題目給又給了提示,外力直接等效到節點B上,
然後用直接勁度法就可以得到答案。
思考完、知道大約計算量後,
就可以分配頁數開始作答了,因此我推薦的解題順序是:二 > 一 > 四 > 三。
(3) RC
拿到考卷大概看一下哪些比較好搞定,哪些要先寫:
一、只求有效翼寬,看到題目要冷靜,空間概念想像一下,把版梁規範搬出來就可以得到答案了。
二、標準強度分析題型,按照判斷降伏→力平衡等流程應該就可以得到答案。
三、設計題型,這題比較耗時間,因為要設計主筋和箍筋,一樣按照流程應該可以得到答案。
四、觀念題,需要申論,把自己對於潛變的知識寫進去就可以得到分數。
因此推薦直接按照題號解題,申論題放在最後寫,因為申論題可以自由控制字數,
設計題一定就是那些字量!(嗚...第三題滿分第一二題才拿18分...國考經驗不足@@)
(4) 土壤力學
拿到考卷要瞬間run一下解題流程:
一、直接留一頁,後來再寫,可以控制字量的題目。
二、標準壓密問題,注意OCR是過壓密,之後代壓密公式和壓密速率THdr^2=cvt應該可以得到答案。
三、對k1、k2求等效成k12,k3、k4等效成k34,利用ΔH正比於L/Ak,
可以得到k12或k34的ΔH,再代入q=kiA應該可以得到答案。
四、關於Terzaghi理論的說明,字量可能比第一題多,留著最後寫。
因此我推薦的解題順序:三 > 二 > 一 > 四。
基本上,我的念書方式就是「按照考古題的出題方式,以各科滿分為目標的念書方式」。
可能別人會以為我自不量力,的確,
「我是自不量力,但沒100我至少還能50分機率會比較高吧?」這種半積極半消極的念書方式,
當然自己潛意識已經認定是很難做到了,畢竟自己沒控制好時間,
但至少會有一種沒滿分至少還是可以得到不會太低分的心態!
若是以「以平均50分合格為目標的念書方式」,那太高估自己時不就得到不合格的結果嗎?
換句話說,就是「以考100為目標」而非「以考50分剛好過關」的念書方式。
(前者有50分的余裕可以扣,後者不就一直擔心萬一沒50比比挫嗎?@@)
萬一只想考50分,那這樣不是很容易就低於50分嗎?
一個是 x ≦ 100 的感覺
一個是 x ≦ 50 的感覺
只談整數的話,前者還有50~100分,51種可能;後者只有50分,1種可能而已。
講這麼多,我自己也只做到了50%@@
因為很多是我後悔沒做到的!加上很多科目我都還沒有看...(考技師時才看到,而且也還是沒看完...)
其實硬要說,我這個方法其實也是看不完的,但是看過的東西忘掉得很少 ← 這才是大家想要的吧ww
背科我都只這邊碰一點那邊碰一點而已(因為看不完),
當時十月初到日本時,因為擔心測量和剩下的背科搞不定,所以念得亂七八糟,
測量還算有看50%...但其實技師考試背科都在胡搞瞎搞,再看看我亂掰出來的背科成績,
可以看出CP值都在於「計算科」上,對我而言「計算科」好理解,
且答案叫局限於那幾種而已,而非背科像海一樣的答案,
相對於沒念的人不會就是不會,更是一翻兩瞪眼的事。
因此我還是建議把重點放在「計算科」上!歐陽在書上也都是這麼說!
小弟這麼做都能碰巧矇上@@...
各位原理+考古題搞定,比小弟更會控制時間的話,
何止榜首,總分550分都不是問題!
【題外話】
話說,日本的土木好像比較實際一點(?
計算科幾乎只有材力結構、大地,但多了流力。考出來也很簡單,但相當有鑑別度!
剩下是土木施工(施工法)、土木施工管理(營建管理)、土地利用和都市計畫等等,
比較實際的東西技師台灣沒考。
還有一些是「コンクリート診断士」(RC、材料、施工、管理、法規)。
還有什麼:
建築施工管理技術士1、2級
土木施工管理技術士1、2級
它們建築和土木分很開,感覺建築就真的是只跟建築結構有關,
土木就是道路、水壩、隧道、海上建設等等大型建設。
詳細我也不太清楚...有興趣者自行問問在日的前輩吧!
感謝804的各位長官,讓我了解到一些實務的經驗,讓我背科至少能掰一掰w
也建國程中鼎老師的耳提面命,時常與我討論,讓我獲取很多資訊和知識!
也感謝建國歐陽老師出的書,把我基礎打的很好(應該吧w,也希望能在問歐陽老師問題qq
Line土木社團的各位常常與我討論問題,Thank you~
當然一定要感謝爸媽和家人的,雖然說考技師也是為了自己,
但沒有家人的支持,也不會走到這一天!
最後,一定要感謝的,就是我們家的ビビー。
彼女が道を敷いてくれなければ、
今の俺はいないだろう。
彼女あっての今日の俺だ。
日本で土木免許試験の勉強ができる場所をくれた。早稲田大学で勉強させてくれた。
それに、俺は生活音痴なんだ。
彼女は生活の常識、ファッション、時間の使い方もいろいろ教えてくれた。
ずっと俺を応援してくれた。
初めて俺のために泣いてくれた女の子だ。
俺の足手纏いにならないように泣いてくれた。
諦めようとするたびに、あいつにいい生活をさせたいという気持ちを思ったら、
頑張り続ける勇気がどんどん湧いてくる。
広い台所、でかいクローゼット、ユフちゃんが走り回れる家、いろんなものをあげたいんだ。
「俺が生きてさえいれば、この繋いだ手は絶対に離さない。これからも一緒に頑張ろう!」
以上是我唸書時間甚少的高普考土技「一次上榜」經驗,供參考。
預祝金榜題名!
とにかく、合格できてよかった!!!
また来年の「結構技師」(マジか!?時間があればの話だけどね。)